第7章 大学修心之路

2025.7.15

她在大学时期有两位很亲密的朋友。时隔一年后,觉得很恍惚。荆逾哥哥对她而言像是一位很慈爱的长者,他的话总是沉稳有力,让我觉得很安心。好像不论外界发生什么,他内心当中的定力坚如磐石。荆逾总是在背后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这位比他小15岁的学生。或许,在他们的眼中,我还是个孩子,尽管我自己觉得我的内心非常成熟,虽然看起来手无缚鸡之力、非常柔弱,实际上有一颗老成的、坚韧的心。如果没有这位守护神总是在暗中替我遮风挡雨,这段人生中的低谷时光真的很煎熬。他总能站在确定的立场上不易动摇,既尊重自我真实的感受,也不带恶意地思辨那些是非观念。

后来,在大三的下学期,她认识了一位非常外向的知己。他是这样的自由、热烈、洒脱,似乎内心中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不论世人是非赞骂,他总能讲出非常真实的价值观,像是现代版的孙悟空,满满的正义感让人觉得非常亲切。

7.16

我曾经无数次在两条道路的选择中间徘徊、挣扎。乃至于在梦境中,一些很美好的画面涌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拼命地想要抓住它,就像是当初在找不到师父时,那个小女孩很焦急地在梦中呼唤着:“师父,你在哪?”而在我与小贝的这段联结中,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害怕失去亲密的长者。梦醒时,我感到很孤独,仿佛一个与我朝夕相处的、很亲近的人随时要离开我一样,而我想象着,多年后,想要回到这段关系时,却进入到了缘分的轮回中,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情形,故而,我想慢一点走。人生的每一步,要忠于自己的本心。然而,在不知不觉当中,才发觉这位长者对我掌控欲越来越强大。可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我一时允许自己的心被他人掌控,却始终很清醒,我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内核,我可以故意被掌控,故而创造了一个看似被掌控,实际上又不在掌控中的情况。或许,荆逾哥哥说:“我可以放你自由,却不愿放开你的心”。因为他的内心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安全感,总是要掌控一些人,来增强他的掌控感。

而我写文章的源泉来自于历史的智慧。我们可以自对一个人的爱、对一朵花的喜欢乃至于天地间的一草一木而生起无限的、对众生的慈悲的大爱。从我写第一篇古文释义时,我的初衷是抒发一些理性的、客观的是非善恶之辨论,这不是仅仅是自我感情的流露,更是对历史的总结。却怎么也没想到,我的想法才实施了第一步,我过去的师父因此而产生种种的情绪,乃至于说出许多是非之言。因为我开始要做一件事,而我说出了我的想法,却引发了很多不愉悦的事情。师父认为我是在故意拖延、生活懒散、消极懈怠,可是,刚开始时我们要做的是同一件事情,老者费尽心机,要动用所有外界的力量也要促使我达成这件事,在我看来,师父他白费力气。而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常常对黑粉的话感到很生气、愤怒。仿佛他是我的领导,而不是一个粉丝而已。我因为老年人的话心灰意冷,不是仅仅是心生逆反心理,更是对这种不合理的、个人霸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因为在作者的眼中,她从不把师父看成是一个领导者,他不过是一个只会说三道四的粉丝而已。如果一个创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被别人的思维方式局限在了某种要求中,这样的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它不过是一篇在暴君苛刻统治下诞生出来的一部冰冷的古文翻译而已。而我在思索文章的内容时,是非常灵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他不受别人的建议而被局限住。个人认为,写文思重要的是,关注内心当中真实的想法。所谓“言出于心”,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文字看见他内心当中的境界是狭隘的,还是广阔的。心胸狭隘的人说尽恶语,骂失了人心;博学多才、心胸博爱的人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乃至于见文字就感受到作者内心中存在着一片广阔无垠的天地,这不是一些心存偏见的老者可以妄加评断的境界。

而我内心当中的心绪很复杂。当我看见一些人因为他的善良、正直而选择了对自己的过去一笑而过,我依然会心生共鸣之情。

虽然他在权谋斗争当中失败了,却赢得了另外一种方式上的成功,那就是广得民心。或许,那些费劲心机的人终其一生追寻的是权力、地位、荣誉,却在争相竞逐中迷失了自己的本心,哪怕一些人得到了位高权重的位置,却失去了民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以来,时代的潮流永远倾向于民心这一边。因为苍天看得见众生的苦难,善恶有报,如影随形。真正的成功不是要战胜那些污浊不堪的、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而是要活好自己的人生。人生难得一知己。要学会让自己的心很清净,不被老年人带节奏。走自己的路,任凭外界的是非赞骂,而我很确定自己的本心,我的心清醒、透彻、自在,并不接纳来自于他人的恶意。人生路漫漫,我独行不惧。

每当夜幕降临,似乎总有很多文思想要倾诉,缘于内心的沉郁而发出一些有意义的感慨。或许,一个人的故事微不足道,它终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这一部小小的故事却承载了一个生命的智慧和思想。

2025.7.19

应以慈悲心随顺众生心。

7.26

不论一个人再怎么不善言辞,爱可以使静默者变得可爱、擅于用他的方式讲出内心的想法;而长时间的冷言冷语会让一个本来很好的、外向的联结者变得不愿敞开心扉。惟有爱,可以引导他人打开自己的心。

7.28

当胡蝶看见荆逾每一次因为找不到她而觉得孤独的样子,仿佛现在的他是过去的自己,而故人已逝,眼前的导师似乎成为了无心中代际传递的人。

是啊,从前的师父曾经在一瞬间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而这美好的一刻何等的短暂,师父在她的生命中,犹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不论后来者如何鲜活,逝者已逝。后来,她成为了一个完美而内心圆满的人,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达到“至柔如水”之心历经了如何悲凉的心路。

蝴蝶逝于夏季,鲸鱼溺于深海。似乎两个非常相似却永远不可能相交的宇宙活在了两条平行线的轨道中。他们时空交错,活在各自的爱恨心境中,却不可能打破这层纱。要让生命在成长的动态过程中。

7.31

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荆逾。内心当中,怀着很深的思念之情却不能诉说。我觉得非常压抑,乃至于有一段时间面临着一些人并不客观周全的对自我的评判。我好想你。

8.1

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诗“欲知相思花寄远,终日相思却相怨”,可见作者在写这句诗时,缘于相思之情无可寄托,而因爱生怨。所谓“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当深爱的人逝去,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孤寂与悲凉?乃至于相思之苦化作无穷的怨言。仿佛他们之间相隔着一条无穷之深长的银河系,音信全无,而念兰堂红烛,可这短暂的蜡烛尚且有燃尽之时,爱的对象就这样消逝在她的生命中,可见其对爱者的深切依恋与相思之情。人生路漫漫,若仅有的爱逝去,那作者走下去的动力源于什么呢?除非心中无爱,而能无怨,将此不可得对美人之向往之情,化为对创作的寄托之意。荆逾哥哥呢?你在哪?

佛教中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当一个人内心极为悲苦时,能说出一些离别无情之语。当她看见她的师父人性变化了,与过去的他判若两人,因而一去不复返。

荆逾的出现仿佛是自带魔法的守护者,乃至于胡蝶无所畏惧,根本不在意世人的看法与恶意。我们可以从对一个人、一朵花乃至于对月亮的情感延伸为对天地、众生的大爱之情,是从对小我之爱可以扩展为一种广博的、对世界的深爱。尽管,鲸鱼溺于深海,胡蝶逝于夏季,两个世界的灵魂在短暂的接触时相互共鸣,却逝于**时。后来,胡蝶把荆逾的精神内核内化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乃至于心生对众生的慈悲。

8.3

他像一个父亲那样,仿佛在他这里,胡蝶所有的情绪,喜悦、委屈、思念,都找到了一个被接纳的承载体。他总是因为她而失控,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他人看不透的联结,乃至于荆逾总是掌控着她。仿佛一个人骤然离世时,此乃人生何等憾恨之悲寂?

如果有来世,愿我们再续前缘。

8.4

为何天才是一个傻子?

乃至于有一段时间,她像是失去了自己的心魂一样,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自己的生命力。

8.5

感恩遇见的每一段关系。荆逾哥哥教会了她爱自己,前世的师父让她彻悟爱情的真谛,天下之至莫柔于水。花开花落,缘起缘散,随缘吧。

她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从此,愿荆逾圆梦经年,一切安好。

而释道根法师缘于对利益的求不得,而忍受索取却得不到之苦,这样的怨念使他自困于心之牢笼,他的希望寄托在别人可以写出他所思的道法当中,她的文思如同无处不在的渔网,可以使他感到此种无形中的灵感弥漫裹挟在他生活的全部,乃至于她的文思本身成为了别人的执念,他所求而不得,故而陷入内心的牢笼中。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孤狼文集
连载中吾有一壶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