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 5 章

林红星确实没做过偷社员家鸡的事,但是摘几把菜的事还是寻常的。

他们自己也有菜地,地里的菜常常是野草比菜还要密。

有整理菜地的功夫,还不如去上工,所以他们菜地里的菜长着长着就被野草淹没,不怎么够。

“他们兵团战士的蔬菜肯定是不如我们多的。”

那可不,这里菜地里冬天还能长菜。

萝卜青菜,单调归单调,那也是新鲜的。

几段葱、几片青菜、一把面条,一碗清汤面解决一顿的馋,条件好的再下个鸡蛋。

这样的条件,在冬天的兵团应该是很难实现的。

零下十几、几十度的空气,青菜都得成脆冰。

“每个月交十三块钱的伙食费,吃得不会比我们差的。”林芬实事求是,“就算菜地种满菜,平均下来每个月的分红加上菜,也不及兵团战士每月的伙食费。”

一分地一年到头能种出多少价值的菜?换成粮食也是没有多少的。

一年的产量价值分到每个月,更能够忽略不计。

林芬不知道在安慰谁:“不过我们这儿也挺好,能种双季稻,最起码不会饿肚子。”

也算是、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林红星:……

李丽芳:……

完全没有被安慰到。

很难从林芬同志的举例中,感受到自己的优势。

林芬同志直观的【分红加菜地收入,不如兵团伙食费】,打碎了他亲哥的阿Q精神。

本该是安抚人心的话,李丽芳反而从中感受到世界的参差。

“陈柚的继姐,现在肯定能够养活自己。”

一个月三十多的工资,交了十几块钱的伙食费,那也还绰绰有余。

陈柚没有跟着姐姐一块儿下乡,实在太可惜。

草原兵团的日子,不知道要比跨省单独插队条件好多少。

轮到他们的时候,是没有机会去。陈柚不一样,去草原兵团的机会,曾经摆在她的面前。

还是弟弟出生太晚了,早两年出生,陈柚就跟着姐姐去草原兵团。

“爸妈都是正式工,家里只张嘴不用动手的就弟弟一个,陈柚这条件难道不好么?换做我、我肯定回去。留在这里有什么意思的,报纸都没得看,外面成了什么样都不知道。”

乡下的日子,林芬品出一个苦字来。

归心似箭的她,完全不理解陈柚想要留在这里的心。

虽然是重组家庭,但家庭和睦。

家里条件又还不错,回去那就是家。

留在这里,住处是冷冷清清的。

再说明年就要换住处了,现在的住处、也没有什么看头。

其实不换住处,陈柚那住处也不需要看门的。

就没有什么值钱的。

林红星低头付钱,将两个人买的东西塞进军绿色背包里。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血脉至亲也有矛盾纠葛,这重组家庭的事,不一定表面那样和睦。

留在村里越没什么事,回去越吸引人,陈柚却有不回去的打算,那陈柚家庭里的事就越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

出了供销社的门,林芬还在说:“都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妈是亲的,不应该啊?”

李丽芳:……

林红星:……

“你听说过,亲妈嫁后爸能多个亲爸?”

“那也没听说过。”

“那不就得了!”李丽芳拍了拍林芬的肩,“别想这有的没的。我看陈柚同志比较有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我们鸡蛋不够吃得跟村民换,她养鸡下蛋能到供销社换东西。又不是走了就能不回来,我们过了春节还得回来!”

“陈柚可真厉害。”林芬有感而发。

生产队里的农户,家家户户都养鸡。

农户家中平日里见不着什么钱,小孩去代销点,拿着家长给的鸡蛋,换盐、换酱油。

生产队里的女人也会攒鸡蛋,隔一段时间去连山供销社卖鸡蛋。

母鸡,是农户的宝。

林芬他们不是没有动过养鸡的心思,他们四个知青算一户,本还打算养猪。

生产队里鼓励农户养猪,这年头不养猪的是“落后户”,是没有觉悟的。

对农户来说,养猪是上工之余做的活,家里的孩子也是能打猪草、煮猪食的。

林芬他们第一年是想先适应了农活,去生产对领了两天相关任务后,养猪的念头被耽搁。

第二年看见村民养猪瘟了,血本无归,哭得人肝肠寸断。

这一耽搁又是一年,到了第三年才养起了猪。

四个人就养了一头猪。

猪还不长膘,队长过来看了,觉着他们的猪到不了上称的重量,恐怕要再养一年。

“……”

很幸运没有瘟,但……听起来他们养猪是个愚蠢的决定。

猪是不能私自宰杀的。

养了猪要交足预购的,才能拿到屠宰证、杀自家的年猪。

只养了一只的猪的,购半留半。

但不够秤的,公社食品站不收。

知青养猪,就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年底能吃上肉。

猪不吃粮食不重秤,算下来也确实不挣钱。

但猪粪能够肥田,再者上交猪粪是有工分的,能力之余养猪,只要不要遇上瘟猪,也不亏。

四人养的猪,秋天还不够格。

最近他们是多喂粮食,只期盼它能赶上标准。

生猪的重量不一样,收购价不同。

不指望能多高,只盼着到最低标准。

猪养久了更亏,可不好留到明年。

要不是吃肉的意志支持着,这头猪,他们早已养不下去。

明年这猪是不能养了。

“我们养猪,养到年底杀,就是遭罪。”这猪猛吃粮食后,确实长肉,但那都是他们的口粮,“就算不养猪,年底去村民那里换肉也能换到。”

只要不提买卖就成。

别的时候,乡下看不到肉沫。

但到了年底,养了猪的农户,是能够留下猪肉的。

养一头的能留半头,养两头的能留一头。

林芬猛点头,不养猪都不知道,猪真是麻烦精。

“还好明年不养猪,猪圈再打扫下去,想到猪肉都不香。”

猪肉不香?

不可能的。

林芬这话没有得到两个人的应和。

“下乡前,我还以为农民日子很好过的。”林芬叹气,“不说鸡肉随便吃,鸡蛋肯定随便吃。虽然觉得他们平时不怎么吃得上猪肉,但是他们可以自己养猪,只要勤快肯定能吃上猪肉。怎么算,都觉得养猪挣钱。”

“我想着猪吃吃剩菜剩饭就好……”

下乡后,林芬才知道自己设想是异想天开。

“猪很会吃,光吃菜不长肉不说,还不一定能养活。”

“没有随便吃的鸡蛋,也没有想吃就杀的鸡。”

下乡前,光知道乡下人能够自己养鸡、养猪。

他们还有自留地,能种菜能种粮食。

而城里人却不能养鸡养猪。

吃点鸡蛋、肉,每个月还限量按需按票。

刚下乡的时候,她就打听了养鸡、养猪的事。

知道大队鼓励农户养鸡、养猪后,林芬兴奋不已。

甚至还生出点愤愤不平,农民日子也太好了!

作为城里人的十几年,她馋肉馋死了。

林红星也想起哪时候,妹妹的天真。

“那时候我妹说乡下除了吃的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吃的。”

后来知道……农村的油水,那是比城里还少。

对于农户来说,鸡蛋、猪肉,是看得见摸得着却吃不到。

能吃上红本,是队里最出息的人。

李丽芳一个劲笑:“林芬你这样单纯啊。”

“我在说陈柚厉害,一个人就能将鸡养好,还能去供销社卖鸡蛋。”林芬不接话头,只说陈柚,“在知青里头,像陈柚这样的真的少有,陈柚同志果然很有品格。是她一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才可以像他们一样,用鸡蛋改善生活。”

说着说着一马当先的林芬转了半个圈:“但是她怎么不留着自己吃?”

-

陈柚打开小泥炉上砂锅的盖子,米饭还未熟透,但已经有米露出水面。

将小碟子里的切片的腊肉放在饭上,重新盖上盖子。

添几块炭火,出门喂鸡,撒些米糠。

将菜地密集处的青菜割几株,切成一节一节喂鸡。

顺手扫了地,回屋的时候,将一半的饭跟腊肉盛出来,窝上一个鸡蛋,小碟子里放着洗干净的绿叶菜。

再次揭开盖子,新米的香味,腊肉的香味都扑鼻而来。

将绿叶菜放在上面过三五分钟就可以吃了。

陈柚蒸的饭不干,如果蒸干饭,在放腊肉的时候要舍得放油。

不舍得的话,就吃软一点的米饭,水份多一些的。

提前盛出来的饭跟腊肉,等晚上加点水,加一个蛋,加几片青菜又是一顿。

自己养鸡,最先的是要供足自己吃的蛋。

从养的鸡下蛋后,陈柚每天能吃上一两个鸡蛋,这两年均下来一天吃两个蛋。比起城里的日子,她在乡下吃到的鸡蛋更多。

鸡肉的自由没有实现,鸡蛋的自由差不多实现了。

山城供销合作社里的商品品类不如城里多。

沪市的好东西是多,看得多巧得多,拥有的却也不多。

商店里各种各样的商品,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是看得见,买不着。

所以留在乡下,也不觉得缺了什么。

母亲在厂食堂工作的陈柚,在乡下吃过的鸡,比从小到大吃过的鸡肉还要多。

“陈知青,陈知青!”

陈柚刚捧上米饭,门外就传来呼声。

男人穿着厚实的军大衣,看着就很暖和,来人是生产队的队长林明德:“陈知青,大队里的小学明年要招生,你要是想教学生,我把你把名字填上。”

陈柚是第四生产队唯一的知青,教书这件事,林明德第一时间想到了陈知青。陈知青是第四生产队里学问最高的人,她可是一个高中生。林明德媳妇认为,陈知青中学教师都当得,小学教师那都是大材小用。

陈柚的高中文凭,在老三届高中生眼里肯定是不值价的。

但是生产队里的人,不知道这样多,他们只知道陈知青是高中生,是有文化的人。

林明德对队里唯一的知青,印象不错。

一个城里姑娘下乡以后就养起鸡,下乡多久就养了多久。最开始村民觉着有趣,以为城里娃娃是养着玩的。可几年下来,也有人在换鸡蛋的时候遇上陈柚,就知道陈柚不是玩玩。

“这件事谢谢队长。”

在小学教书,每个月有补贴不说,在队里还是记工分的;如果不计工分,那就是按月发工资。

不管是怎么样,都比只挣工分强。

林明德连门也没进,就是在陈柚门口说了这样一件事。

他从公社开会回来,还没回家,先把事情办了,通知一下陈柚而已。

这段日子是知青的“农闲”,作为生产队长,林明德还有得忙。

年底的分红,关系着第四队的家家户户,作为队长他跟会计要把工分结了。

只有把工分结了,大家才能过个好年。

开完会的林明德很有底气,第四队的工值今年比去年高了六分钱。

井塘大队三生产队的工值只有三毛三。

他们四队五毛七,是井塘大队里工值最高的。

一个工分就有五分七厘,一个劳动日能挣五毛七。

农忙的时候,一个男劳可不止十工分,队里最高的个人足400个劳动日。

就说陈知青,她今年买了劳粮后,还能分到43块钱呢。

去年陈知青结到的现金是26块,多了将近两张大团结嘞!

今年这个年,要比去年好过,皮棉能多留一斤!

工分价值高,跟地里棉花产量上去有关系的,亩产上去,能留的棉花从一人一斤,到一人两斤。

亩产再上去,能留的棉花还是这个量,两斤就是极限,多了会犯错误的。

但要真能接着提升产量,他们队的工分价值还能再高!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对照组的悲哀[七零]
连载中一听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