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第 23 章

8月4日,好好吃小饭馆正式开业。

说起来,这个正式开业日期,还是崔华和林不见跑去江城唯一的市内寺院福田寺去求的。当时,二人欢欢喜喜地去了寺院,顺利拿到日期后,二人傻了,大师给算了三个日子,一是四月,二是八月,三是九月。

崔华当时就郁闷了:“早知道就听你的,随便定一天呐。”四月赶不及,八月太晚,九月更别提。

林不见也郁闷,虽然一开始是他说随便定一天开业就行,但既然被崔华说服去找大师算日子,若不按照那日期开业,林不见又觉得不吉利。林不见和大多数华国老百姓一样,对那漫天神佛、天命运道说信也不信,说不信又怀有一丝敬畏。

于是,林不见花了一晚上进行思考,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映亮他和林时来的卧室时,林不见总算想出一个主意:“咱们先开业,这叫试营业,然后等到八月,咱们好好吃再正式开业。”

崔华觉得林不见的主意十分妥帖,于是,8月4日,好好吃小饭馆正式营业,连续三日全场八折优惠,并推出时令菜品:肉蟹煲,可自行选择配菜。

其实,如果不是条件不允许,林不见很想推出自己心爱的蟹鸡煲,奈何,鸡票实在难得。实际上,品尝过肉蟹煲味道的客人们最喜欢的配菜也是鸡肉,仅仅两日,好好吃的鸡票就用光了,之后客人们最常点的配菜是土豆和豆腐,吸足了蟹汁的土豆和豆腐便宜好吃又下饭,简直不能更得人缘。

新闻就是在好好吃正式营业的第二天出现的,说门庭若市都是谦虚了,从早上10点开始就开始有客人到店里准备用午餐,仅仅半个小时,好好吃饭馆内的三张桌子就全部客满了,而好好吃门口外面还挤着人,在问店里什么时候有空位。

从十点开始,崔华和林不见就察觉不对了,林不见一边勾芡,一边问崔华:“崔大哥,你这次把广告单贴哪里去了?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人?”总不会他突然变成药神,做出来的肉蟹煲已经达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极品好菜了?

崔华也不知道啊:“就比之前的八个地方多出两处,一个是厂区那边,一个是二高那边。我去问问。”

“崔大哥,顺便安抚疏散一下门外的客人。”饭馆想要生意好,就餐时间饭馆里面就得有人,人坐得越满,其他人看见了就觉得你这饭馆的菜越好吃,就越愿意花时间等位。

问题是,花清街实在不宽,好好吃人一多,想等位的人也多,于是外面看热闹的更多,门口挤一堆人,影响好好吃做生意不说,人太多,等位时间过长实在败好感,林不见宁愿提醒一声,让那些没有铁了心一定要在好好吃用餐的人先行离开。

崔华堆着笑容,拎着一桶薄荷水和一篮子碗去了前堂。

“欢迎光临好好吃!第一次见大哥,大哥是我们哪位常客介绍过来的?”

“没有,我们几个今天进城,昨天看报纸上写你们家饭馆是江城第一家私人饭馆,顺便过来看看。老板生意确实好啊,对了,我点的肉蟹煲什么时候上啊?”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已经闻到隔壁那桌肉蟹煲飘过来的香味了。

“马上马上,大哥,哦,大哥是025号,你前面还有三位。来,这是好好吃赠送的薄荷水,清热解暑,三位大哥先解解渴。”

崔华给这桌客人分别舀了一碗薄荷水,又去招呼了其他几位客人,然后去好好吃外面安抚了一下等位的客人,还和邻居那里借了四个长条凳过来,给等位的人坐着,然后揣着从一个看热闹的邻居那里借过来的江城市场报就赶紧回去点餐口继续工作。

崔华激动得嘴角都咧到了耳朵根,手里捏着报纸,回头大喊一声:“不见!霍姐!咱们好好吃上报纸啦!”

林不见手一抖,一勺盐就让他给倒到灶上去了,歪头皱眉问道:“崔大哥,你去买广告位了?”

“没有啊,你不是说太贵了吗。”说完,崔华也愣了,他们没买广告位啊,怎么报纸会给他们打广告?

霍雯将021号客人点的菜品摆在铝盘里,放到点餐口,崔华忙收回思绪,先探头往中堂喊:“021号!021号!酱鸭脖、醋溜白菜、炸河虾、鸡蛋汤、米饭!菜好了!021号请过来取菜!”

微笑着把菜盘端给客人,崔华才回头问林不见:“会不会是咱们家里人给买的?”

林不见摇头,用搭在肩头的毛巾抹掉额头的汗,喊道:“忙完再说吧!”

厨师可能还算是个技术活,但开饭馆绝对是个体力活,将最后一拨客人送走后,林不见坐在板凳上,一边喝水一边拽着领口扇风,心里想得都是那不知道何时才能买来的三台电风扇。霍雯也累得不行,看着满盆的盘碗,第一次没有第一时间就去刷,至于崔华,他还在前堂应付街坊邻居。

午餐时段一过,客人慢慢变少,就有闲的没事干的阿婆姑婶进来好好吃和崔华打听中午的火爆场景是怎么回事。

“阿华啊,你们饭馆的生意怎么突然变这么好?你们那个肉蟹煲真那么好吃?能便宜点不?能便宜点,我就带着我孙女过来尝尝。”

“阿华啊,听说好好吃上新闻啦,新闻在哪里啊?”

“阿华啊,你这一天得挣好几天的钱吧?”

“阿华啊……”

崔华觉得,再招呼一百个来吃饭的客人,也没有比应付十个来找他闲磕牙的女性长辈更累了。以至于,经过阿婆姑婶的“阿华啊”洗礼,崔华在和林不见讨论报纸的事情以及今日的营业额的事情时,心都平静了许多。

只是,林不见和崔华讨论了十来分钟,也没能想出来,谁会做好事不留名。

因为林不见不相信馅饼从天上掉下来能砸中自己这种好事存在,所以一直想着,报纸上关于好好吃的新闻必定是花钱得来的,而崔华则是早就和林不见讨论过报纸广告的事情,所以思维也都围在广告上打转,两个人完全没想到,这只是某记者写得一篇关于私人饭馆的新闻稿,人家抓的也是“江城第一家私人饭馆”这个点。

不过,新闻这事其实也能算是好好吃“微笑服务”的一次善报。市场报的一名记者看到了好好吃正式开业的广告单,就寻了过来。先是听到“欢迎光临”的热情招呼很新鲜,然后点餐时,又问了崔华一些饭馆的事,只要不是真的忙得实在没时间回应客人的问题和要求,崔华一律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所以,不经意间,崔华就把好好吃里里外外给介绍了一遍。

记者听到好好吃是东兴区第一家去工商局申请营业执照的私人饭馆后,就有了兴趣。然后吃到物美相对价廉的饭菜后,就去了工商局求证,结果发现,好好吃不止是东兴区,还是江城第一家申请营业执照的私人饭馆,便撰写了一篇介绍好好吃的稿子。

以上这些,是林不见去报社里找到记者张越,双方聊天过后得到的信息——新闻后面会备注记者和编辑的名姓,林不见对馅饼这事不想糊涂地略过去,便打听了报社的地点,亲自去见的张越。

好在林不见说话谨慎,没把“广告”一词挂在嘴上,打听人的时候都用的是“新闻报道”,所以听到自己的稿件的主角来找自己时,张越只是惊讶。

报社没有独立的接待室,林不见和张越就站在他办公室外面的走廊里聊天。

说起来也是缘分,张越也是刚刚进入报社的新人,好好吃那篇报道是他被正式过稿刊登的第一篇独立撰稿的新闻,双方一见面,都觉得对方给自己带来了好运,第一印象自然是极好的。

听到好好吃因为自己的报道生意越发兴隆,张越也挺高兴:“很多人是因为看到我的报道去好好吃的吗?”

林不见肯定地点点头:“是啊,我和崔大哥都吓一跳,好好吃平时的客流高峰在12点左右才会到达,那天还不到10点半,我们就客满了。”

“那挺好的。”张越看林不见还是学生样子,也有些好奇,“那天我听那位崔老板说,你是中专生,怎么想着开饭馆?听那位崔老板说,开饭馆的事还是你提议的。”

林不见挑眉,开玩笑似地说:“张记者觉得中专生不能开饭馆?”林不见会找来报社,自然是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搭上个认识的人,但如果张越对个体户有偏见,那林不见就得掂量一下和张越的交往方式了。

张越一愣,继而笑着解释:“那倒也没有。据我所知,截至你们申请到营业执照之前,江城个体户人数达到了2700户,你们的动作不算太快,但也绝对不慢,崔老板说你们营业执照申请了四个月才下来,那你们申请的时间就更早了。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我猜想,这2700户里面高学历的人的比例一定不高,何况你才17岁,你未来有更好的选择,你怎么下决心要开饭馆呢?”

林不见观察着张越,听完他的话,觉得他说得还算诚心,便回答:“张记者,我觉得你可能误会了,我其实没怎么下决心,我就是想赚点儿零花钱,赚了亏了无所谓的。”

张越:……

林不见被张越木着的脸逗笑了,说道:“开个玩笑,不过只是一半玩笑,我家当时出了些意外,我怕以后生活无所依,就想赚些钱。虽然现在很多人看不起个体户,但我个人看好个体经营的未来。”

“你看好个体经营的未来?”

“是啊。”林不见想了想说,“我也同意张记者你的说法,选择做个体户的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相对的,这些人也更加没有退路,所以,相较于国有企业的员工、集体经营者们,个体经营者才会更加尽心尽力,结果就是,个体经营者们经营的生意,无论是大生意还是小生意,也都会更加有竞争力。”

张越有些惊讶于林不见的见解,不知不觉,态度就认真起来,张越沉思片刻,没有说出关于政策法规等可能限制个体经营未来发展的事情,而是感兴趣地问:“你能具体说说吗?”

比如我们对顾客都很客气,林不见心里默想,但没有说出这种和国营饭店**裸的对比,而是有些疑问,所以答非所问道:“张记者,我说这个‘比如’之前有个问题,能先请教你一个问题吗?”

“你问。”

“自从你报道了我们好好吃,我就开始订阅市场报,也看到了你的另外一篇关于帆船大酒店建设工程的报道,你怎么没继续报道个体经营者的事?”

张越没太明白林不见的意思,眉头轻蹙:“继续报道?关于什么的?”

“我是听你说好好吃是第一家拥有营业执照的私人饭馆时才想到的,你关注的新闻点既然是‘第一’和‘私人’,为什么不做个个体户的‘第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呢?”

张越眉头蹙得更紧了,有些猜测,又有些疑惑:“什么系列?什么报道?”

林不见眨眨眼,我勒个去,不会现在还没出现“系列报道”这个概念吧?

求评论,求收藏~

请**赐予我更多的收藏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3章 第 23 章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穿越1980之酒店人
连载中七条鹦鹉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