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015

小皇帝朱翊钧愣住。

言官制度改革手册?

【我大概看了看,与我老家监.察部门制度更接近,比御史制度提高了好几个level了。】

小皇帝不知道宣宝儿说的监.察制度是什么样的,但他知道那是个好东西。

上次宣宝儿提到的避雷针,他已经着工部找人去研究了。

工部那边回话,此种物件并非没有根据,汉代古书曾有过铜柱引雷火的相关记载,只不过成功次数太少才被忽视。

现在正值雷雨季节,工部那边很快就能知道最终效果了。

【可我要怎么不动声色把东西交给小皇帝呢?】

宣宝儿有些苦恼。

这不符合她现在宫女人设啊。

还好系统灵活,给自己的手册是用古代的文字和格式写的,不然她还得想办法翻译。

小皇帝朱翊钧真想告诉她现在就可以直接给他。

只是张阁老和高阁老警告过,若被宣宝儿发现了,恐怕自己这些人再也听不到她心声,或即便听到的,也不是她下意识的真话了。

这样只会得不偿失。

【不如我把它偷偷塞进小皇帝读的书里?到时候他发现夹在书里,肯定想不到是我这个小小宫女放的。】

大明时期,造纸术已经很发达了,虽不至于人人都识字,但皇宫里不论司礼监太监还是女官都必须识字。

皇宫中有专门的内书堂,十岁之前的小太监,只要天赋聪明就有资格入学读书。

而教导他们的先生都是翰林院翰林,可以说,他们所受的教育与文官仕途教育也没什么不同的。

能够进司礼监被选为秉笔太监的,那更是能写出丝毫不逊色于朝堂官员的文章。

而大明宫女又有普通宫女和选拔进宫的宫女的区别。

祖制规定,普通杂役宫女绝对不许认字,只能从事洒扫、浆洗、烧火等体力劳动。

但是选拔进宫的宫女却又不同,能写能算是必要条件,进宫之后,又要在尚仪局学习《千字文》《女诫》等,并且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升任中才人、女史等女官职。

说白了,就是管理人才。

宣宝儿第一次被孙海带去奉先殿茶水房。

看起来只是个端茶倒水的工作,却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的。

她们端茶倒水的对象是皇帝和后宫妃嫔,以及能有资格与皇帝坐在一起的官员。

就劳动量来说,十分轻松,就俸禄而言,又是宫中更高等级水平。

宣宝儿更不必说了,直接进了乾清宫。

虽说是伺候小皇帝,其实也没什么重活累活可做。

大概就是陪着他读书、关心他衣食住行。

而衣食住行这些都不需要她亲自动手做,只需要吩咐专门的人做就好了。

宣宝儿之所以以为小皇帝肯定猜不到是宫女放进去的。

主要原因在于,现在宫女远比不得明太祖时期,那时通过女官制度分割宦官权力,对宫女各方素养要求极高。

也就是说,没有人相信她一个小小宫女懂言官那些事。

小皇帝朱翊钧见她有了主意,心下大安,与孙海对视一眼,两人心照不宣,要给宣宝儿创造单独进乾清宫书房放东西而不被人发现的机会。

“宝儿姐姐,”小皇帝朱翊钧笑着开口,“今日御膳房做了淮扬菜,待会你选几道喜欢吃的。”

他知道宣宝儿特别喜爱美食。

他曾赏赐宣宝儿金银珠宝,他以为她肯定会很开心,结果发现她嘴巴说着感谢的话,心里却吐槽自己给她不实用的东西。

他看不懂宣儿心思。

无意间向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抱怨,朱希孝建议他可以赏宣宝儿一些吃食试试。

小皇帝朱翊钧不相信,但想着宣宝儿帮他许多,他又无以为报,试着将御膳房做的吃食与她分享,没想到她真的特别高兴,对他笑得比任何时候都真挚许多。

原来是真的。

宝儿姐姐是个小馋猫。

宣宝儿一听有淮扬菜,顿时将手中果子一放,拍拍手,眉眼弯弯笑道:“多谢陛下赏赐!”

.

没让小皇帝朱翊钧等太久,宣宝儿顺利将《言官制度改革手册》放进一本书里夹着。

小皇帝朱翊钧第一时间将东西拿到文华殿交给张居正、高拱和高仪看。

文华殿偏殿,一张案桌摆放在正中间。

张居正、高拱、高仪三颗脑袋几乎要挨到一起。

他们低头聚精会神看桌子上的一本册子。

册子摊开,长长一条。

很快看完,张居正又从第一个字开始重新开始看,这一次他看得更仔细,时不时停下来思索。

高拱看得慢,边看边“哎呀哎呀”的叫。

高仪内敛,但若仔细观察,他眼中激动完全不少于高拱。

过了许久,张居正最先看完,离开案桌,坐下。

接着是高拱,高仪也很快看完了。

高拱坐下,拍着大腿,直道:“太妙了!真是太妙了!”

“陛下,说句不怕您怪罪的话,臣也曾为达目的借言官之口行事,也曾被他人借言官弹劾。此乃一柄双刃剑,伤人亦伤己。”高拱略带羞愧说。

“高阁老所言极是。”小皇帝朱翊钧回道。

高拱又说:“能限制言官风闻奏事,臣求之不得。”

所谓风闻奏事,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

这原本是皇帝为了制衡大臣而采取的一种办法。

将言官作为天子耳目来约束百官,防止皇权旁落。

但实际上,言官已然沦落为党争工具。

正如高拱所说的,当初他们为了推翻严嵩严世蕃父子,不断利用言官给嘉靖帝施压。

而他自己,也曾因言官弹劾,在朝堂上差点与人动手打架。

而言官后面站着的,正是他的政敌。

其中最荒诞的一次便是,嘉靖四十五年,吏科给事中胡应嘉弹劾高拱在嘉靖帝生病期间回家造.人。

事情原本由吏部官员考核引起朝堂纷争,各方人马利用言官相互攻讦,吏科给事中胡应嘉死盯着高拱,让他找到了这样一个由头。

这事让胡应嘉和高拱都成了笑柄。

“这小册子里建议初步核查情况,提供证言或物证相关线索,否则不准弹劾。臣觉得此等措施可极大避免朝堂成为吵架场所。”高拱分析。

小皇帝认真听。

高拱看向张居正,问他:“张阁老,你怎么看?”

“高阁老说的正是我想说的。”张居正又对小皇帝道,“陛下,臣已将此小册子熟记于心。不得不说,这里面有许多观点与臣不谋而合。”

张居正自幼被称为神童,看两遍便能背下,众人都不惊奇。

“张阁老请说。”小皇帝朱翊钧说。

张居正娓娓道来:“譬如,对言官考核。众所周知,言官弹劾成功极少极少,不是我朝海清河晏,官员皆为圣贤,而是无用功太多,务实者太少。若有了严格考核,要求弹劾成功不少于三成,言官们未必敢胡乱弹劾。”

小皇帝垂眸深思,“可是还有七成可用故意攻讦他人,这会不会不妥?”

“无妨。”张居正耐心解释,“陛下您想想,这七成中是否可能存在被诬陷情况?”

“当然可能!”

张居正接话道:“那就对了。若考核目标定得太高,将言官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很可能会铤而走险伪造证据。那些本就心怀不轨之人,正好有理由说服自己;而那些未卷入党争之人,为了保住自己官帽,只好弄虚作假。”

“可这样还是无法杜绝借言官之权行党争之事啊!”

“古往今来,阴阳有序,张弛有度,朝堂上从来没有最完美的办法。”张居正说。

“朕还是不明白。”

张居正十分宽容道:“陛下以后会慢慢明白的。”

“册子中提及分权制衡,这是臣未曾想到的,臣以为此乃高明之法。”

“臣也这么觉得!”高仪出声。

张居正点头,客气道:“小高阁老,请你解释给陛下听。”

高仪道:“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按御史能各司其职,可互相弹劾,朝堂清明指日可待。正如这册子里规划的,都察院负责官员贪腐;六科给事中负责圣旨执行、文书审核;巡按御史临时指派,巡查地方,负责大案大事核查,事毕即归。三方独立,直通天命,由陛下统一调配。”

小皇帝朱翊钧仔细揣摩,发现此方正好保障自己能监督百官,不被欺瞒,心中大赞,不由得笑了起来。

“但是陛下,我们切不可以为能一劳永逸。”高拱说。

高拱这人本就不怕得罪人,现在君臣因宣宝儿的到来相处融洽、相互信任后,他更是直言不讳。

“此等方法,关键之处在于陛下。”

“朕愿闻其详。”

“陛下能保证自己以后不庇护官员吗?能保住自己能把握好分寸,不放纵言官又不过分束缚言官使其畏缩吗?还有能保证弹劾之隐匿,检举人不被人报复吗?”

高拱一股脑抛下问题。

他相信小皇帝现在稚子可亲可爱,心胸开阔,能容人,有决心,可待他长大了,他还有这份决心,还有毅力吗?

他还能容得下劝谏他的人吗?

感谢宝子收藏评论[抱拳]

PS:关于制度设计只图一乐,请勿当真。

作者能力有限,也不是真实历史,请勿考据。

感谢理解[红心]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章 015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被读心后成了大明团宠
连载中天争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