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驿传(二)

偌大的奥体中心内,所有在现场报道的运动员都一脸的严肃。

虽然在东煌,很多校园的集体活动,都免不了一些有关"自愿参与"的限制。

但在驿传赛,这种变相马拉松的赛场上,能够坚持到现在的人,基本都是自愿在为了队伍所有人共同的目标在努力。

全长360公里的马拉松接力,十八个人一组,平均每个人二十公里的跑步指标。

就算最初学校凑人的时候可能有一些类似必须"凑够人"的基本底线,但能够坚持扛到现在的选手,每一个都已经无须再做这方面的讨论。

二十公里的马拉松可不像平日里运动会里平均几百米的赛跑。

这么长的距离,哪怕有人说自己跑不下来,也不会有人对你有多少指责。

但此时此刻既然已经上了这个战场,每一个选手就必须为了自己,也为他们的队友,以及正在屏幕前关注着他们的同学乃至家乡父老的负责。

那一刻直播间的弹幕里虽然充斥着各学校为自家代表呐喊的鼓舞。

但作为同一省份出身的老乡。

他们虽然希望自家学校夺魁,但也还是愿意看到自己的故乡,出现一个有望冲击更高名次的潜力股。

毕竟等到选拔赛结束后,所有在各省选拔赛中获胜的学校,还要再一起经历一轮各省之间的争夺。

三十四个省一起参选,最后只有排名前二十的省份,能够一起出战作为决赛的长白山驿传。

抛开别的不提,就单说这一次东煌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全部派人出赛这件事,就足以看得出上面的重视。

然后就更不用说这中间还涉及到那些,能够帮助老家农民,推广助农增收的公益项目。

在这样的模式下,自家学校出现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指标,肯定还是希望有哪个学校,可以确保将自家省份的代表队,送进最后的长白山驿传。

而且不要忘了,按照各省间参与高校数量的不同,有一些省份也将拥有不止一个作为省代表参赛的名额。

届时若是有哪个省份,一家就占掉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长白山驿传参赛名额。

那肯定是其他落选身份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因此当发令枪响,现场所有参与第一组选拔测试运动员,以学校为单位排成8列纵队冲出起点时。

所有白龙江省人,都在期待着一支能够作为省代表的黑马出现。

他们期待着自家也能够成为最终争夺总冠军的种子选手。

而与此同时在现场观众席上观战的其他运动员,也在紧张地看着场上这些竞争对手的发挥。

主持人:【苏医生,你觉得我们白龙江省这一次的参赛选手质量如何。】

"这个我目前还不好评价,毕竟马拉松的超长战线,这里本就是一种随时都可能,有各种意外发生的“战场”。"

"不过我可以向大家保证的是,我们虽然在选拔赛的时间顺序上,参考了地域季节温度的不同,但我们既然选择让白龙江成为首站开幕赛的承办省份。"

"就说明我们有自信白龙江能够在这一轮全国三十四个省级形成单位的系列赛中,给大家开一个好头。"

【好的感谢苏医生的发现,不过苏医生在这里我还是希望您能再和大家讲解一下,我们这一次的选拔赛在增设省内决赛的同时,究竟还在霓虹国箱根驿转原本的基础上做出了哪些调整。】

"好的,相信大家在赛前已经看到了,由于我们国家各省的高校数量过多,以至于让我们的赛会方做出决定,在长白山驿传的总决赛与全省选拔赛之间,增设以各省份专属赛道为特色的省内晋级赛。"

"同时在选拔赛的设置上,我们也与原版的箱根驿传选拔赛做出了因地制宜的调整。"

"霓虹国的选拔赛,是在封闭的机场进行,但在我们国内各省大学数量的基础上,我们若是延续这一套设置,就需要每一个省份都腾出一天的时间,来进行机场区域赛道的封道。"

“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行,但却会对我们国内的航空运输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对选拔赛的规则进行了调整。"

"我们东煌各省的选拔赛,将以各省奥体中心的田径场为起点,每八个学校为一组,同组选手将先在田径场上完成五圈,也就是两公里的暖身。"

"然后再从奥体中心的田径场开始,围绕整个奥体中心进行环绕式竞赛。"

"另外请大家放心,我们已经在运动员身上的绶带上,安装了一个超级轻便的定位装置。"

"这些定位装置的存在,不仅仅能够在未来的公路驿传赛上锁定运动员的位置。"

"同时也可以实时记录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运动轨迹。"

"我们会根据定位数据,以及现场裁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记录,来避免有选手在选拔赛中出现任何漏跑,或者走捷径等影响竞赛公平的行为。"

主持人:【好的,那么苏医生,你觉得我们的运动员在选拔赛上有哪些东西最应该注意呢?】

"我觉得应该是团队合作吧。"

主持人:【团队合作?】

"是的。"苏锦葵一边说着一边看向大屏幕里已经在赛道上渐渐分散,并混杂在一起的各大院校道:

"我们都知道驿传赛采用的马拉松接力的模式。"

"在这种比赛机制下,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拥有在自己赛道上,独立判断比赛节奏的能力。但选拔赛则不完全不同。"

"选拔赛的规则,是全队所有运动员一起出发,并按照所有人跑完二十公里的总时长作为队伍的选拔成绩。"

"因此,在这种时候团队之间,如何通过彼此互助来提高总成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持人:【可这似乎和运动员平日里为了驿传赛训练的个人战有很大的不同。】

"是的,驿传赛和选拔赛的最佳战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但我们必须承认,说一支队伍不管最后的驿传赛练得怎么样,他们都只有在通过了选拔赛,并进入到省内的晋级赛时,才能够有机会发挥。"

"不管他们为了驿传赛做了多少训练,不能晋级就没有任何意义。我想各高校的领队也应该都早已明白了这其中的关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两公里的体育场内,大多数学校,都会在前期选择抱团。"

"为的就是能够通过团体的破风,来尽可能地为队友保存更多的体力。"

主持人:【所以也就是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所有人合作,来确保团队的成绩?】

"那当然也不是团体战法对体能的节约固然一方面,但这更多的是建立在目前我们所在的这个田径场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同组的参赛队伍有八队,每组有十八个人,这就代表着我们场上有足足有九十六名,也就是近百名选手在同场竞技。"

"两公里的体育场热身虽然不长,但在赛道本身仅有400米长的情况下,前面的选手在加速冲刺的同时,必然会遭到很多上一圈后排选手的挡路。"

"尤其是在我们的赛制安排下,还存在着由体育生和普通学生共同组成十八人参赛组的机制。"

"在这个机制下,平均实力更高的体育生若想先行突围,就势必会在这整整五圈的体育场赛道内,因落后选手的阻碍而影响到自己的速度和呼吸。"

"所以这种时候团体作战的优势就会最大化,对于这些选手而言,离开田径场后才是竞争真正拉开序幕的节点。"

主持人:【那是不是说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团队内的普通学生,在保持均速的同时,尽可能地让体育生在前期的体育场赛段保留体力。】

【从而让他们在后续赛段中尽可能争取更快的完赛时间?】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我想具体实施起来,还是要看各学校队伍对自家参赛阵容,在跑步风格上的认知和安排。"

苏锦葵说到这儿的同时用指背轻轻敲了敲桌面道:

"在我们大多数人当下的认知里,擅长跑步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擅长通过榨干体能,来实现最快速度的爆发型。"

"而另一种则是虽然最高速度不高,但却能够长时间保持同一速度的持久型。"

"虽然理论上来说,持久型的选手会更加适合马拉松的赛场,但我们也不可否认一些体能较好的爆发型选手,同样也能够在马拉松比赛上取得非常亮眼的成绩。"

"所以我觉得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耐力也就是持久型的选手尽可能多地在前面破风,然后再让爆发型的选手,争取总体上的最短时间。"

"不过当然了,我还是那句话在这个赛场上,除极个别案例以外,体育生之间落差并不会太大,真正对胜负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普通专业出身的业余选手。"

"我们试卷满分就这么高,但在我们同时融合了优等生和普通学生的竞争环境下,普通学生之间的落差,要远比优等生之间那最高不超过五分的分差影响更大。"

"更何况在马拉松的赛场上,跑得多快只是一方面,能否完赛才是追逐胜利的基本前提。"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奥运冠军的阳光农场[体育竞技]
连载中露馅的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