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怀远用尽量清晰的普通话做自我介绍,谈到来帮忙发展村子,台下依旧没什么反应,气氛沉闷得如同暴雨前的天气。
岩伯皱了皱眉,似乎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又补充了一句,这次用的是本地混杂着傣语的方言,语速很快:“他啊,是外面来的干部,以后大家有事也可以找他。”
陆怀远努力去听,只捕捉到“干部”、“有事”几个模糊的词。尽管阿贡爷爷照顾了他很久,但用的也是普通话啊,只有很少的讲故事的时候会掺杂一点方言,云省方言太难了,各个地方都不太一样,他来的时候看了好久的教学视频,现在还是听不懂。他感觉自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无法真正触及这个村庄的内核。
会议草草结束。他跟着岩伯去认门,路上遇到村民,他主动点头微笑,对方要么匆匆避开视线,要么只是面无表情地看他一眼。一个在路边玩泥巴的小孩子想凑过来,立刻被身后的大人厉声喝止,拽回了屋里。
一种无形的隔阂,比云省的大山还要沉重。
直到他们走到村中那棵巨大的榕树下,几位正在树下乘凉、脸上布满皱纹的老人喊住了岩伯。其中一位最年长的,眯着眼看了陆怀远很久,用沙哑的方言慢吞吞地问岩伯:“岩坎(岩伯的傣族名),这个娃娃……瞧着有点面熟?是不是哪家的?”
岩伯停下脚步,拍了拍脑袋,仿佛才想起这茬,他用方言回道:“哦,么么(语气词),忘了说。他啊,就是当年在城里照顾阿贡的那个娃娃嘛!阿贡家的小远!阿贡回来给你们看过照片的!”
“阿贡家的小远?”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进了死水潭。
几位老人昏花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深刻的皱纹也舒展开来。那位问话的老爷爷挣扎着要站起来,陆怀远赶紧上前一步扶住。
“是阿贡家呢小远啊!你咋个不早说!”老爷爷紧紧抓住他的手臂,力气大得惊人,嘴里吐出一连串快速而激动的方言,夹杂着傣语词汇。其余爷爷奶奶的语速也很快,陆怀远只能勉强听懂“阿贡”、“小远”、“好娃娃”几个词,但他清晰地感受到了那抓着他手臂的、粗糙的手掌传来的温度和力量,与之前的冰冷防备判若云泥。
旁边另一位阿婆也凑过来,语速飞快地对他说着什么,他努力分辨,只听懂“阿贡……聪明……第一个出去……我们村呢骄傲……”
“阿贡在城里,过得好呢嘎?他以前在村子头,样样都会呢”老人们围着他,七嘴八舌地问着,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对往昔荣光和阿贡的怀念。
陆怀远正要回答,那位紧紧抓着他手臂的老爷爷,眼神却骤然黯淡下去,他用力拍了拍陆怀远的手臂,声音带着沉痛的沙哑。
“唉!说是呢嘛!阿贡是厉害呢,第一个走出克(去)呢!后首(后来)……后首那些挨千刀呢(脏话,指毒枭)来了,路也堵了,人心也散了。他一个人在城外头,怕是也难在呢……”
旁边一位阿婆用衣角擦了擦眼角,接口道,语速快而悲伤:“是呢嘛!好不容易等到‘解放’(指警方清除毒枭)了,他总算可以回来了,哪个会想着……”
她哽咽了一下,周围的老人都沉默下来,一种无声的悲痛在空气中弥漫。
岩伯支书叹了口气,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对陆怀远沉声解释道:“阿贡叔回来,是高兴呢。但他在外头几十年,老了,不适应这里了,村子的湿气他受不住,回来就病倒了。那时候去县上的路烂得很,救护车进不来,等我们找人抬出去,已经……唉!”
之前说话的老爷爷用力顿了顿手里的竹棍,混浊的眼里满是痛惜和无奈:“回来了,倒是回来了。可这鬼地方,还是留不住他啊!”
“回来了,还是留不住他啊!”
这句话像一把沉重的锤子,敲在陆怀远的心上。
他懂阿贡爷爷未曾言说的思乡,看着这些爷爷阿婆的痛惜,也完全明白他们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医疗和道路的问题。
这是一个游子耗尽半生思念,最终却未能被故乡妥善接纳的、充满遗憾的悲剧。
他看着眼前这些悲痛又无奈的老人,看着他们因为“阿贡家的小远”这个身份而对他敞开的、脆弱的心扉。他这“副书记”的身份,远不如“阿贡家的小远”这六个字有分量。
阿贡爷爷用生命终点诠释的情谊,沉重地压在了陆怀远的肩上。
在老人们一片“没办法”、“命该如此”的叹息声中,陆怀远没有慷慨激昂地宣誓。他只是看着那位紧抓他手臂的老爷爷,目光沉静,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嘈杂的方言。
“我晓得了。我留下来,就是不想让这种可惜,再有第二回。”
这句话没有华丽的承诺,却像一颗石子投入死水,让周围的叹息声为之一静。
老爷爷抓着他的手更紧了些,混浊的眼睛看着他,嘴唇嗫嚅了几下,最终只是化作一声更深的、不知是信还是不信的叹息:
“唉……娃娃,你有这份心就好喽……难,难呢……”
其他老人也纷纷摇头,不再多说,但那眼神里,除了惯有的麻木,终究还是混进了一丝极其微弱的、连他们自己都可能未曾察觉的光。
陆怀远没有再解释。
他知道,在这片被现实反复捶打的土地上,语言最是无用。
他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说,而是为了做。
他依旧不能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仅仅是一个需要被防备的外来干部了。
真是一如前二十几年的谢谢阿贡爷爷。
托阿贡爷爷的福,选调生上任的第1步走访特殊户,进行的很顺利,大家都很配合,但是并不乐观。
陆怀远合上那本厚厚的、写满字迹的走访笔记,指尖冰凉。
纸上记录的,不再是冷冰冰的“贫困户”、“特殊户”标签,而是一个个被碾碎的家庭,一段段被毒品蛀空的人生。
他走访了岩甩家。低矮的木楞房里,只有一对年迈的佝偻着背的傣族老人,和一个眼神怯生生、躲在奶奶身后不敢看他的小男孩。岩甩,老人的儿子,孩子的父亲,正在几十公里外的强制隔离戒毒所里。
“以前,以前不是这样呢,”老阿婆撩起围裙擦着通红的眼角,用混杂着傣语的方言絮叨,“那些挨砍头的,先是给烟,后首就不要钱了,说是朋友。娃娃就着(上当)了,离不掉了,人就废掉了……”
他又去了依波家。情况几乎一模一样。破败的家里只剩下风烛残年的老人,照片墙上儿子当年穿着崭新傣族服饰、笑容灿烂的结婚照,与如今家中死气沉沉的氛围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年轻呢,有力气呢,都被他们用那东西拴走了,”一位在村口沉默地抽着水烟筒的老人,用最朴素的方言,道出了最残酷的真相,“我们这些老骨头,他们看不上,逃过一劫。可这寨子,也差不多空掉了。”
陆怀远站在村口,望着这片被群山环抱、本该宁静祥和的土地。在他的专业知识体系里,这一切的贫困,物质的匮乏、劳动力的缺失、社区的凋敝、未来的绝望,都有着清晰无比的解释:系统性崩坏。
他学过的所有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经济模型、公共管理政策,在这一片具体而微的、由血泪构成的悲剧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风吹过,带着山野的清新,却吹不散笼罩在芒卡村上空的沉重阴霾。陆怀远深吸一口气,将那本沉甸甸的笔记紧紧攥在手里。
也是这几天大量的走访和磨合,芒卡村的气候,让他成功急性咽炎了,禁声了几天不能继续了解情况,就去周边考察旅游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