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音乐学院那个顾明音,拿了格斯莱美大师班的推荐名额。”
“她家不是很有钱吗?你懂的,有些‘赞助’比才华更管用。”
“可惜了,本来以为她是凭实力的……”
流言蜚语像梅雨季的湿气,悄无声息地弥漫在校园里。
话传到顾明音耳朵里,她只是淡淡一笑,练琴却更用力了。
宋北辰看在眼里,她指尖按在琴弦上太过用力,连肩膀都绷得紧紧的。
宋北辰什么也没说。
那个晚上,他在咖啡馆下班后,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钻进了计算机房的角落,屏幕的冷光映在他专注的脸上。
三天后,一份名为《星光背后的轨迹》的帖子,悄然出现在校园论坛。
帖子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文字,只有一系列设计精良、逻辑严谨的可视化图表。
它像一部冷静的纪录片,用数据讲述了顾明音这两年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从青涩走向卓越。
起初,它只是在小圈子里流传,但很快,其内容的爆炸性迅速引爆了全校。
两年,六十三场公开演出,从校文艺汇演到国际青年音乐节。
琴房记录显示,她的练习时长超过两千小时。
她演奏的曲目难度系数逐步攀升,像攀登一座没有尽头的山峰。
“我的天,这练习时长……我服了,她是靠勤奋硬生生堆出来的天才!”
“看看这曲目难度进阶图,还有谁敢说她是花瓶?”
“这数据分析做得太漂亮了,简直是艺术品!这是谁做的?”
谣言在铁证面前,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
舆论彻底反转,顾明音的名字与“实力”、“勤奋”牢牢绑定,那个国际交流名额的归属,也变得毋庸置疑。
那天晚上,顾明音在琴房找到宋北辰。他正蹲在地上整理音响线,就像他们初遇时那样。
“是你做的吧?”她轻声问。
宋北辰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我就是……把事实摆出来。”
月光从窗户斜斜地照进来,落在他清瘦的脸上。
顾明音突然想起这两年来,每一次演出时台下都有他的身影,每一次练琴到深夜时,他总“刚好”顺路送她回宿舍。
原来他一直在用他的方式,默默记录着她的每一步。
她走过去,轻轻抱住他。皂角的清香扑面而来,是她最安心的味道。
“宋北辰,”她把脸埋在他肩头,“你比任何数据都懂我。”
他愣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环住她。
窗外,最后一片梧桐叶子悄然落下,而某个无声的守护,终于等到了它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