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余年后。
某官员院子里一片慌乱。
衣着赤褐色的缇骑们一边往院子里抬箱子,一边把男男女女赶到一旁。
穿着体面的主子们站在一起,脸色惨白,神情惊慌狼狈。
下人们则被赶到另一处,低着头不敢吭声。
被两名缇骑押着的一位花白胡子的官老爷从屋内趔趄走出来,一位身穿飞鱼服的年轻人站在院子中间,左手按在绣春刀上,右手捻着羊脂白玉流珠。
看到绣春刀和玉流珠,官老爷知道自己遇上谁了。
这位年轻人在朝廷上有个形容,“一手提刀,一手念经”。
年轻人微微歪着头问道:“这么多赈灾帑银你都能吃得下?你也不怕撑着!”
那老爷立刻一脸惶恐:“我……我”
年轻人轻声下令:“押下去。”
锦衣卫百户魏荣、王总旗领命带人将这一家子全都押了起来。
官老爷和家眷们被关进囚车,由官兵一路押送着进了京城。
案子结了,也该喘口气了。不过覃温川却告诉年轻人:“麟皋,前些日子武举会试,一个叫王介的落榜生把北会同馆烧了,皇上要求咱俩抽时间去监督一下五城兵马司。”
“是要天天去吗?”
“偶尔去一次就行,剩下的时间让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他们去干。”
李颂之,字麟皋,北镇抚司锦衣卫指挥佥事,太皇太后侄孙、安昌侯李柯的长孙,正二品都督佥事李旻的长子
他自小读书习武,是个说话温言细语,做事小心谨慎、心思细腻的男子。
那一身的气质,体面、矜贵、清冷!
往人前一站,清俊疏朗!
十九岁考中秀才,因为成绩优异被选拔进入国子监念书,成了贡生。
二十岁那年,何太后要求皇帝给何家侄子赐官,皇帝封了何太后的侄子何庆达为正五品锦衣卫千户后,转身又任命在国子监读圣贤书的李颂之为正四品锦衣卫指挥佥事,按旨意长期协助北镇抚司办案。
他和覃温川一起成了皇帝的心腹。
覃温川以长辈的眼光评价他:“麟皋虽然年轻,却十分老练,心中倒有些谋划。”
现如今在北镇抚司办事已经五年了。
今日商量如何安排公事,覃温川说:“麟皋,今天我去北城监督一下,你刚回来,改天再去吧。”
“那就多谢了。”
半个月后。
宋青川带着家人从胶州海域一带几经辗转来到京城。
一家人风尘仆仆,准备从南城门进入京城。
昨晚上下了一场大雨,今早上阳光十分明媚,被雨水洗涤过的空气十分清新,还伴着一阵阵凉风吹过。
第一次来京城,所见所闻都很新鲜。箭楼、瓮城、主城门,三重城门带来的震撼,让他们“啧啧”称奇。
先在三城门处遇到守卫森严的官兵盘查,一家人小心翼翼的将“路引”递上去。
官兵问:“谁是宋青川?”
宋青川忙说:“我是。”
官兵一边看着“路引”一边用眼睛打量着宋青川,核对着“路引”上的外貌和年龄的描述。
接着官兵又一一点名核对其他人。
最后又简单询问来京城的目的,宋青川一一讲明,因为宋家是千户所的百户,来京是要办公事的,所以官兵核查完了就放行。
走进城门洞,车的轱辘声、牲口的蹄声、铃铛声,一起在深邃、高大的城门洞内回响。
走出城门洞,一眼看见棋盘街的宽阔繁华。整条街上,商铺林立,还有米面市、猪羊市等。
妻子张氏感叹:“到底是京城。”
一家人商量着先在街上找个客栈住下来,这次的事如果很快办完了,他们就赶紧离京回老家。
再过半个时辰就午时了,一家人终于找到大明门处。
宋青川一家五口携带各类文书、证据,走到大明门前被守卫拦下。
“干什么的?”
宋青川说:“我们是从胶州海灵山卫备御千户所来的,想去兵部办理‘袭职敕命’的。”
说着,宋青川将家状、保结文书等证据递上去。
守卫查看一番,说:“今日不能进去,明天再来。”
“怎么兵部官员都不在吗?”
守卫没好气地说:“让你明天你就明天来,废什么话。”
“我们急着办事,办完了好尽快回老家,再说了,现在还不到午时,今天怎么就不能进去办事?”宋青川理论着,话语里带 着焦虑和不满。
守卫不耐烦地说:“来这儿的都是办事的,没有闲逛的,明天一大早再来。”
“我现在进去把东西交给兵部就行,如果兵部让我们明天来我们就明天来。”
从胶州海一带几经辗转二十天才到这,刚摸到门就要被赶出来,还不给正当理由,放在谁身上谁也不高兴。
不过这里毕竟是天子脚下,守门的都比他们这些低级武官脾气硬。
妻子张氏在一旁轻声劝他:“你好好跟他们说话,别得罪人家。”
宋青川长女宋明鸿也说:“爹,京城里遍地都是官,一个比一个官职大,人家不让进去你也没辙啊,要不咱们就明天来吧。”
正说着,大明门东南侧走来两个身穿公服的人,一个是锦衣卫千户何庆达,他是何太后的娘家侄子。另一个就是锦衣卫指挥佥事李颂之。
按皇帝最近的旨意,身为锦衣卫可以不定时抽查各城兵马司守卫,今日轮到何庆达抽查大明门守卫。
李颂之昨天已经查了南城,今天不想走动,怎料何庆达生拉死拽非要李颂之跟他一起出来。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不紧不慢往大明门走去。
看到大明门前正在盘问宋青川一家五口,似乎有了口角之争,李颂之两人就赶紧走了过去。
李颂之问道:“什么事?”
守卫支支吾吾地说:“他们是从外地来的,要去兵部办‘袭职敕命’。”
李颂之严肃地问:“既然要去兵部办事,为什么不让他进去。”
宋青川气恼地说:“到底为什么今天不让我进兵部?为什么要等到明天?”
何庆达不解地问:“等到明天?谁说得?”
宋青川没好气地说:“这位大爷说的。”
何庆达冲着守卫翻白眼,没好气地说:“他算哪门子大爷。”
那个守卫尴尬地低下头,不敢吭声。
李颂之冷眼撇了守卫一眼,然后问宋青川:“你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
宋青川字字讲明:“我们是从胶州海千户所来的,我父亲前些日子过世了,我来京城就是为了办理‘袭职敕命’的,办完了我们就走,来一趟也不容易。”
李颂之说:“把东西拿来让我们看看”!
“都在这儿”。
宋青川把盖着千户大印、千户所指挥使大印的保结文书、家状、都司勘合等证据全给了李颂之跟何庆达。
就在李颂之跟何庆达翻看的时候,宋明鸿赶紧又把五口人的“路引”送到李颂之眼前,恭恭敬敬地双手呈上。
李颂之伸手接过来的时候偶然一抬眼,瞧见了眼前这位姑娘:
高挑、清丽、落落大方。
那双美目婉转透亮,透露着他从未见过的风情和伶俐。
杏红色的嘴唇,饱满柔糯,形如荷瓣,
那脸蛋、那五官真真如同神仙画的一般。
一身石榴红的衣裙,配上这等容貌,一时间深深吸引了李颂之的注意。
宋明鸿并不知道李颂之的身份,只是猜测他可能是一位京城大官。
她用天真的眼神看向对方,可当她发现对方的眼神火热起来后,她有些紧张,赶紧转身回到父亲身后。
李颂之回过神来,感觉自己有些冒昧,羞红了耳朵,赶紧低下头查看“路引”。
翻看“路引”的时候,李颂之知道了宋青川长女名叫“宋明鸿”。
两人经过一番查看,确定这些文书都是真实无误的,尤其是勘合上也注明了宋青川是带着家眷来的。
何庆达说:“东西倒是齐全,怎么家眷也来了?没有重要的事不需要带家眷进京。”
李颂之说:“你现在赶紧去兵部,去晚了人家吃午饭,你们还得等到下午,下午兵部的老爷们要是有别的事,你们还真得等到明天。”
宋青川赶紧行礼说“多谢二位了。”说完又对家人说:“你们在这等着,我先进去。”
何庆达说:“你们可以在正阳门外找个地方先住下来,不要在大明门外聚集。”
宋青川说:“我们在正阳门外已经租好住处了。”
宋青川转身对妻儿说:“这样吧,你们先去回去歇息。等我办完了就去找你们。”
儿子宋明扬说:“知道了。”
临走时,宋明鸿很礼貌的向李颂之、何庆达行礼告退,李颂之点了一下头。
刚走出没几步就被宋青川叫住,宋青川走过去跟她嘱咐几句说话。
李颂之站在原地,静静地看着她的一言一行,那一身石榴红的衣裙衬托的她就像是清晨含着露珠的一簇石榴花。
自从当了锦衣卫,李颂之觉得自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自由,整天陷在监视别人、抓人、审案、被东厂监视的循环中。
这个年轻人早早的失去了他眼睛里的光彩。
而如今看到这位女子,那双眼睛竟然被点亮了。
跟父亲说完了话,宋明鸿不经意扭头看了一眼大明门处,李颂之此时恰好一扭头,两人目光又撞在一起。
他站在那儿看着她,脸上含着淡淡地笑容,宋明鸿慌忙躲开他的眼光,赶紧和妹妹宋明秀扶着母亲张氏转身就走了。
等宋青川进了大明门内,何庆达质问守卫:“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让人进去?”
守卫涨红了脸狡辩说:“小的看他们穿着普通不像是百户,所以不敢私自放进去。”
李颂之说:“你认为他们该穿成什么样?千户所的百户平时没事也没资格来京城,人家也不知道来京城该穿什么。再说了人家大老远来京城是办事的,哪能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这一路上再引来贼怎么办?”
何庆达骂道:“甭在这给我耍花枪,你小子是想要‘茶酒钱’了吧。”
“何千户,小的真没要好处啊。”
“没要好处你不让人进去?我早就听说了,这五城兵马司经常跟外地人索要好处,还美其名曰‘茶酒钱’,下一次可别让我抓着你们。”
李颂之训斥:“你要是耽误了人家的事怎么办?告到兵马司有你好看的。”
何庆达接上话又开始训斥着守卫,李颂之也插不上嘴,此时他转头望着宋明鸿远远离去,直到看不见人影,心中怅然若失,不免叹气。
一个让他一见倾心的女子偶然与他相遇,因为身份和公务的隔阂,怕是没机会再遇上了。
宋青川终于赶在兵部官员吃午饭前把东西递交了上去,得到的回复是需要等上一个月才能办完,这期间还要配合各项检查,比如验证身体是否有伤疤、残疾,还要验查武艺、书写等要求。这也意味着,宋家要在京城住上一个月。
宋青川回到陈礼客栈,妻子张氏问:“怎么样了,多久能办出来。”
宋青川说:“咱们大概得等上一个月,先在这住着吧,兵部让我随叫随到。”
张氏颇为不满:“怎么这么麻烦,这东西都带齐了,怎么还要等上一个月?”
“人家怎么说的,咱们老老实实听话就行了,惹恼了他们,随便找个借口卡住咱们的脖子,一两年都办不下来。”
宋明鸿说:“爹,早知道不用带家属,还要等这么长时间,我们就不来了。路上走了二十天,回去二十天,在这里办事还要再等上一个月。”
宋明扬问:“咱们这银子够花吗?”
宋明鸿说:“现在不是银子够不够花的问题,而是咱们能不能在‘路引’的期限内回老家。要是超过期限咱们这一路上连家都回不去了,爹,实在不行就跟兵部那儿问问,‘路引’超过期限怎么办,是否需要兵部写一个什么东西来证明一下。”
宋青川:“这事儿还真得问问兵部。”
张氏打住他们的话题:“都别说了,中午吃点什么,跟掌柜的说一下。”
宋青川:“等过两天我再去兵部的时候再问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