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时,胡蝶无意中点开荆逾的新闻,当我看到那张他作为一个出家人孤独的背影,心生好奇,然后,我看到他公众号里的文章,心生崇拜和景仰。并且对于他的孤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完全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这样一个天之骄子的存在,却能够耐心的聆听众生的心声。大二时期,他经常出现在直播间里,弘扬他所信仰的佛法。明明他是一位遥不可及的天才,却笑容自然和蔼,让人感到平易近人,亲和力十足。他自带一股文人的气质,他的言语沉稳,强大而有力量。我所崇拜的偶像就如天上的熠熠繁星,可望而不可及。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由于崇拜的人在某一领域学到了几近于登峰造极的地步。我每一次看到自己的偶像,很容易激发起内心的读书欲,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起到了引领和励志的作用,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后人走向光辉大道。他既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
一开始,小蝴蝶并不相信自己会和鲸鱼产生精神上的联结。这就好像,鲸鱼生于大海,而蝴蝶活在花丛中,丝毫不太可能会有交集。后来,我总是努力地想要回忆起师父的样子,可是,他完全消失在我的世界里,怎么想也记不起来,朦胧模糊的过去让我觉得很伤感。慢慢的,我渐渐适应了偶像的陪伴。他真挚的笑容是这样的阳光、慈悲。小蝴蝶很崇拜鲸鱼,就是,太遥远了。
由于我非常害怕师父会因为我读书而离开,很久,我躲避这本书,不希望陪伴了我两年的长辈因此而胡思乱想。
文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创造性的背叛”,是指在别人创作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了解,进而形成新的感悟,但是背离作者的意思。这样想的话,那我这个小小的模仿者很多次就是“背叛者”。那么,同样,可能作者亦是李白、杜甫、屈原等古人“创造性的背离者”。这个想法有点好笑。我觉得或许一个现代的能够模仿那些诗人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模仿者和几千年前的屈子或许存在某种无形的精神连带关系。这是很微妙的、不可思议的。那这样想的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因一个人智慧的结晶而引起读者的天马行空,那千千万万个读者也会因一而心生新的知解。语言符号是这样的有智慧。由古人的说法而无数次后人“创作性的背叛”,故而生生不息,无穷无尽传承中华文化。
小蝴蝶说:“我很喜欢自己的crush,相信我,不要胡思乱想好不好?”为什么要放下呢?
小蝴蝶不是逃避,而是依据他书中的文字:“她聪慧可爱,知分寸……”,那既然他视她为手中的珠宝,而我只是鲸鱼世界中千千万万粉丝其中的一个而已,当我知道自己已经走入他人心中时,不敢深入发展,想起前面师父的话,难逃内心道德枷锁的谴责“他们俩好好的,我插什么足?”我只是一个遥远的崇拜者,仅此而已。故而,自己劝退自己。我曾一度想要退出这场不为人知的故事。因为有时我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而我也不愿争夺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爱。
喜欢一个时间久了,喜欢就会化为执念。但小蝴蝶活的清醒,自在,也会把自己定位在准确的位置上。
为何人生这样的意难平?我的每一段故事,所有的情不自禁找不到一个出口。
因为鲸鱼知道分寸,他只好在小蝴蝶面前,把自己塑造成一位慈爱的长者。小蝴蝶尊敬他,所以努力的营造充满安全感的氛围。他完全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人们说,记住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活成他的样子。他透漏出一身孔子气息,更多的是一份深藏功与名的深沉。
有一本叫作《蝴蝶与鲸鱼》的故事,书中这样阐述他们之间的精彩故事:
他是遨游海洋的鲸鱼,偶然的一天,一只蝴蝶无意闯入他的频率,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间。
荆俞哥哥:
今天是2017年8月16日,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大概已经去了别的地方。(好俗套的开头啊!)
这段时间我总是流鼻血、胸闷,前两天我发现我好像尝不出味道了,可能我是真的要走啦,所以趁着今天心情好,给你写点东西。
嗯……
其实我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别人的遗书都是怎么写的。
我知道你肯定很难过,很难过,但我希望你不要难过太久,我并没有离开,我一直都在的。
你看日落,我就是太阳旁边的云朵;你看月亮,我就是月亮旁边的星星。
也许我还会是路边的小草、参天大树,是你淋过的雨,吹过的风,甚至是你呼吸的空气。
我会像你送我的那颗水晶球里的蝴蝶一样,永远陪在你身边。
所以荆俞哥哥,不要为我难过,带着我们共同的梦想,一直努力往前游吧。
我会在人生的终点等你。
你的小蝴蝶
胡蝶跪在蒲垫上,闭着眼,双手合十,荆逾以同样的姿势跪在她身旁。
寂静的午后,正殿里落满光辉,烟雾缭绕,少女和少年跪在面前的蒲团上。
少女默念出最虔诚的祈愿——
“保佑荆逾,早渡苦海,圆梦经年。”
少年默许出最赤忱的期盼——“少不更事,多有不敬,如今所求不为自己,只愿心中人所求如愿,所盼灵验。”
“从前往后,忱心可见。”
我的点评:在这段故事中,胡蝶跨过沧海桑田,来救赎一只搁浅的鲸鱼。她曾经以为,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很相似,可是相似的只有万分之一,不同之处却有千万种。他们相识在七月的盛夏时节,她很兴奋,止不住内心的好奇。因为君子之间的欢欣是心有灵犀、流连于内在的喜悦,而不是单纯流露于外表的欣喜。他似乎在梦中呼喊胡蝶的名字,可是,无论怎么呼唤她,就是得不到回应。小蝴蝶从不后悔遇见荆俞,而是后悔没能早点遇见他。在她的眼中,他好像一个很完美的引导型恋人。由于过往的模式,她知道他所有的心路历程。不论,她在荆逾的世界里消失还是出现,其实她从未离开过。
她说:“荆逾哥哥,你一定要相信我的爱,不论我在不在你的身边,都要记得好好爱自己呀。”
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一首《清凉意》让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初,她选择吃素是因为师父两年前的话语,而当时恰好鲸鱼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所以她又回到了过去式自己的本心。
故事的开头:“那你也可以说一朵花的成长和你没有关系。”
故事的结局:她学疯了,在第二年外语比赛中再次拿到金奖的优异成绩,并且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
她真的害怕,多年后,鲸鱼成为她生命中的过客,所以,在一些长者陪伴我的期间,留下真挚的日记。她努力的记住一些美好与快乐。尽管,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不想让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淹没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时间总是转瞬即逝。
天高海阔,青山路远。蝴蝶与鲸鱼的故事永不落幕。”
他就像一位慈爱的长者。总是在背后帮助我反驳师父的pua。蝴蝶很爱荆逾,尽管,他不能懂她的善良与正义,他更像是一个学习上的引导型长者,我总是能凭借对榜样的崇拜创造高光时刻。
2025.7.3
过去的我是我,现在的我就不是我了吗?当我明白荆逾总是要掌控我的背后,是缘于他的内心当中非常缺乏安全感。他看见了c总是在背后表达对我的喜欢,荆逾的内心会失控。荆逾哥哥觉得,他不过是蝴蝶人生中的过客罢了。
可她想要的从来不是利益,或者要争夺某种因他而带来的荣誉。我想要的是您的心。我从来没想过要走别人安排给自己的后路,我要你亲自守护我。荆逾对她而言,既是一种掌控,又是一种保护。
胡蝶说:“你要相信我。其实,我对小贝情比金坚、心如磐石。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不知道为什么,她似乎能够感觉到他的眼中流露出一些失落。如果我是一个骗子的话,他真的被骗的很惨。
或许,荆逾哥哥想要告诉她,她的师父爱她,而他想要让这位霸道的老年人不要再和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吵架了。尽管在我的心目中,那位过去的师父早已成为了往昔的记忆,而过去是转瞬即逝的一场破碎的梦。或许,荆逾哥哥不善言辞,总是在她的背后默默无闻的守护着,因为道德与伦理成为了他内心的枷锁,不论为什么,胡蝶能理解他深沉的心,而永远深爱着这位与我相似的长者。
7.22
即使后来她选择了要帮助c,因为他的立场尴尬,有一些话需要我这个敢讲的、不在是非的棋局之中的作者能够讲出来。要知道,如果没有她的crush总是在背后默默无闻的保护她,他总是用雄辩的力量反击那些暗中伤害我的黑粉,他可以不在意全世界的是非赞骂,也要坚定的守护着这个小女孩。后来,她完美承袭了荆逾哥哥强大的内心,乃至于在帮助c的过程中,她自己会面临着种种外界的评判,而她独行不惧,不论外在的风云变幻,她内心当中有种坚如磐石的力量,是可以支撑她一直往前走的源泉。
她把思念荆逾的力量化为准备俄语竞赛的动力。上一次,她可以缘于爱而成功拿到校赛第一的奖项,这一次,她也可以再一次成功。不论结果如何,要努力的追寻我想要得到的,剩下的交给天意。倘若命运弄人,成败兴衰不由我心,便接纳自我的平凡,真实地活着。
或许,多年后,一些慈爱的长者最终会老去,就像是我今天看见的白发苍苍的阚姥姥那样,一个历尽人世沧桑的老者看着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苦口婆心地说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即便是天才,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他曾经在她人生中低谷期非常慈悲的陪伴她,在她惨遭一个老和尚强势控制时,他总是静默而充满善意地守护着,乃至于一个本来擅于辩论的天才要在她的师父面前不卑不亢地替我辩驳,以至于这段时间她对自己的导师生起了很强烈的爱意,却为了自保,要在老和尚的面前隐藏起来内心当中的光明,而随顺着黑暗的价值观有所作为。
他清高孤傲、不合群,或许荆逾与胡蝶之间的人格相似之处有万分之一,不同之处却有千万种。我永远不会忘记曾经在人生中低谷时期依然爱我的人,不论人生的道路要走哪一条,他依然是蝴蝶深爱着的长者。即使,掌控者也有老和尚的道理,是因为他总是主观臆断我的情感,而在本来平和的环境下无事生非,而我曾经在这段时间,心中的境界两极分化了,越是被老年人控制,反而很爱荆逾。
过去的已成为过去,而她会缘于对荆逾的爱,对知己的共鸣之情,继续抒写人生的剧情。
2025.8.1
胡蝶的心境恰如那句诗“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诗人抒发了他的思念之情,此情寄托之人却无处可寻,因而无可奈何,只好将情感寄托在学业当中。
过去是确实存在的,不过美好总是短暂之后就消亡了。当一个人内心当中存在着很真切的情感,却因为不能放下对外界评判困扰的束缚,情感便成为了不可说的隐藏之物。或许,他可以不在意世人的赞骂,讲出一些客观的批判之言,却不能突破道德的枷锁,哪怕仅仅是很平凡的联结,也逃不过史官要客观记载的法眼。正因为他对一切都放不下,故而写下要释怀与放下的文思。